苏州园林“甲江南”,可扬州个园凭什么被称为“中国四大名园”?
说到私家园林,想必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苏州,小娘子也一样。去扬州游瘦西湖之前看攻略说,扬州的园林也很出色,尤其是有“晚清第一园”之称的何园和“中国四大名园”之一的个园。但因为时间不多,我只能选其一。
说个园看假山,何园看曲廊,何园的规模更大,个园小而多变。何园与个园是个难分伯仲的景点,就好像杨玉环和赵飞燕,各有千秋。想着反正像颐和园这种大气的皇家园林,和“甲江南”美誉的苏州园林我都看过,加上这次行程时间并不充裕,不如就去个小一点的个园一探究竟。
作为世界文化遗产,位于扬州古城北隅,挨着古巷东关街的个园主门入口并不大。这座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,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(1818年),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。
进了门,就是各种类型的竹林。黄至筠爱竹,并在园内种竹万竿,而个园的名字“个”其实就是“竹”字的一半,代表了他的园子,所以说竹是个园的灵魂。但为什么叫个园而不叫竹园呢?-当然是为了不落俗套,黄至筠苦思冥想所得。
古往今来,文人雅客都爱竹,唐代姚合在《扬州春词》里写到,“有地唯栽竹,无家不养鹅”;张九龄有“高节人相重,虚心世所知”的诗句;苏东坡左过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,无肉使人瘦,无竹使人俗”等等。爱竹成了风雅之士的一大标志。
院中除了竹子,自然也有园林中都少不了的亭廊。黄至筠祖籍杭州,凭着卓越的经商才能集聚起万贯家财,被嘉庆亲赐“盐运使司盐运使”,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,还进过圆明园听戏。所以见过大世面的他对自己的宅子也是有规划的,个园的建造花了他20年时间,600万两白银,相当于江苏省当时一年的税赋。
曲径通幽,是江南园林的要素之一,黄至筠自然也会设计进去。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,竹影横斜,竹香清幽,走到尽头,可见一匾额上题着“竹西佳处”四个字。“竹西”出自诗人杜牧为扬州作的诗句园林公司起名,“谁知竹西路,歌吹是扬州”。宋代词人姜夔有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”的词句,从此人们便用“竹西佳处”指称扬州。
穿过“竹西佳处”的门,是一条由银贵树的枝叶交错的林荫小径。“银贵”的谐音“迎贵”,就是迎接贵宾的意思,所以这条小径又被称作“迎宾道”。小娘子来的时候没有赶上银贵树开花,据说开的时候芬芳怡人。
过了“迎宾道”是“丛书楼”,这是主人藏书、读书的地方。丛书楼有两层,可是屋里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。黄至筠真的花了很大的心思在园子的设计上,这个玄机我们后面会揭晓。
过了丛书楼是船巷,又叫“棺材巷”,棺材棺材,升官发财。一头宽一头窄的棺材巷是昔日来客进园的通道园林公司起名,很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赶脚。
黄至筠日常的起居之所都在个园的南部,也依照了坐北面南、前宅后园的传统。清美堂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的处理日常事物的地方,“清美”即以清廉、清白为美德。
汉学堂算是主厅,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厅。面阔三间,柏木轩梁,是扬州民宅里最大的柏木厅。
清颂堂,住宅中等级最高的厅堂,接待最高级贵宾、家庭祭祀和议事的场所。明三暗五形,大厅内明,次间通连。前檐三间的梁是横贯的,以示主人的财力。两侧稍间是接待宾客或演戏前作准备的。西梢间有暗楼,屏门上方有存放先人牌位、容相的小阁楼。
大户人家饭厅、厨房肯定也都是独立的。
很多电视剧、电影也在这里取过景,比如《还珠格格》。
个园除了以竹出名,还因“四季假山闻明,黄至筠把有限的面积运用不同石头和造型,表现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。正所谓“咫尺山林、小中见大、疏密有致,移步换景”。
春景在桂花厅南的近入口处,竹丛中插上石笋,貌似“雨后春笋”。夏景用的是太湖里的石头,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、透、漏、皱的点,使叠石远观如云卷云舒、如奇峰林立,离近了还有洞穴可以穿行,还可以拾级而上,到山上的亭子中休息。
水池中有三个洞的那块长石造型算是个园的镇园之宝,取名鱼骨石,说它像是剔干净了鱼肉的鱼骨。三洞分别代表了天时、地利和人和。远看还是个“月”字。总之就是发挥想象力吧。
“壶天自春”取自清人刘凤诰所写的《个园记》中,“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,不出户而壶天自春,尘马皆息”。意思是个园面积虽不大,但里面却别有一番天地。
秋景和夏景连着,以粗扩豪放的黄山石造型,结合南方山水的秀美和北方山岭的雄伟。加上红叶的衬托,这秋景我最喜欢个园的部分。
还记得我们在丛书楼没找到上二楼的楼梯吗?-这里居然是通向丛书楼二楼的地方,这个设计还真是挺巧妙的呢。
冬景用的是安徽的宜石,因里面含有石英,所以阳光照射下会闪闪发亮,南方人对皑皑白雪总是期待的。
个园确实不大,不用太长时间就可以逛完了,和颐和园一定是比不了,也没有苏州园林那么大,但构思还算巧妙,淡季时30元门票还算过得去,而且人也不算太多。园子主要逛的就是一个意境,如果旺季人多、票贵,可能感受就不一样了。
不想跟团!也不想穷游!怎么用最经济的费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体验?-更多既舒适又全面的自助游、自驾游,尽请关注游走在感性与理智间的“饕餮小娘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