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:“我每次回家乡都看到江苏不断发展”
“江苏发展大会,一定回国参加!我正在订机票。哈哈!”比起口头说憧憬,沈向洋“订机票”的动作完美表明了意愿和行动力;“我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,就读的第一所学校是‘牛棚小学’。”他用这几句话开始了对童年的回忆,接着哈哈大笑。几乎每说一句,就咧嘴大笑,语速飞快、声音爽朗,笑起来,整个人都散发着阳光的味道。
说几句话就哈哈大笑,沈向洋的招牌式笑容
生长和读书都在南京的沈向洋今年51岁,两鬓微染霜。作为微软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,忙碌的行程就如他说话的语速“快得像个机关枪”,但鲜少有人会因为沈向洋的忙碌而感到被怠慢,反而觉得他更像是一个聪明而极具亲和力的理科大男孩。
难怪了解他的人的评价如出一辙: 智商和情商双高。智商,对他这个14岁就考上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的“学霸”不足为奇,当然他很谦逊,“科研人才一山高过一山,到了微软,我见到很多天才有着‘刻骨铭心’的聪明”;情商,则是沈向洋非常迷恋的一个词,他更愿意他所钟情的人工智能,因被赋予情商,成为人类的助手而非对手。
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的办公室很简单
钟情“情商”: 人工智能是人类助手,而非对手
“我是1996年加入微软的,当时进的是9号楼的微软研究院,盖茨则在位于8号楼的总部。人们常说你的重要性直接体现为与领导的距离,所以微软研究院很重要。”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,与微软一款聊天机器人——“微软小冰”颇为相似。
沈向洋刚从中国深圳开会回来,他对记者讲起他在深圳和一家手机公司的CEO在茶馆喝茶,“茶馆服务员听说我是微软做‘小冰’聊天机器人的,非常激动,马上掏出手机给我看她和小冰的聊天记录。哈哈,非常有意思。‘微软小冰’诞生三年了,目前用户超过4000万了。”
201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,伴随着阿尔法狗在围棋界的所向披靡,“机器是否会最终取代人类”已从科幻小说演变为严肃的讨论。而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的另一巨头微软,起步就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: 比起人类的对手,微软更热衷于开发人类的助手。
作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,主管微软技术与研发部门,并主要负责推动公司中长期总体技术战略、策略以及前瞻性研究与开发工作,沈向洋对整个计算机科研发展有很好的大局观,“早在几年前,微软便提出了情感计算框架,我们认为,人工智能产品都应该考虑在智商之外引入情商这个新的维度,因此‘微软小冰’更强调情感连接,以此重新定义人和人、人和机器间的关系。”
“只有通过情感计算实现人工智能的情商,才能与人类建立信任并最终融入人类世界;人工智能不是用来打败人类的,而是帮助人类、更好生存。”这是沈向洋和微软“人工智能”中长期规划的“迷之情结”。沈向洋说,“相比阿尔法狗展现出的IQ(智商),微软小冰更多展现出的是一种EQ(情商)。在情感计算的框架下,EQ和IQ的结合是基本维度,今后,研发会更加深入,比如微软小冰会不会被赋予更多同情心、同理心?会不会写诗、唱歌?这样,是不是更有创造力?”说到这里,他又露出毫不修饰的“招牌式”笑容,让人感受到计算机世界里的温度。
“学霸”14岁东大念书 新晋美国工程院院士
美国国家工程院今年2月8日宣布2017年新晋院士名单,沈向洋作为外籍院士名列其中。当选理由: 他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学的突出贡献、以及在业界的研发和领导力。毫无疑问,沈向洋坐拥“专业才华、研发业绩、领导力”三驾马车,他也曾在2006年当选为国际计算机协会(ACM)院士,此前,他还被评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(IEEE)的院士。
“很荣幸得到美国工程师的最高荣誉,得到同行的认可。高兴也很感恩。”沈向洋感谢一路走来给他启发、给他平台的良师益友,“要感谢的人太多: 父母、求学生涯的老师同学、微软公司、还有很多同事和学生,我一直很幸运得到大家的帮助。”
沈向洋出生于南京溧水区和凤镇,是江苏省溧水中学1980届校友。1980年,沈向洋考入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。“入校时只有14岁,是当时全校最小的学生。”东南大学仪器工程科学学院程向红老师回忆,“他花在学习上时间并不多,但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。”老师还记得这位“学霸”可爱的一面: “有一次沈向洋 英文名,学校在大礼堂举行文艺演出,他扮演‘嫦娥奔月’中月宫里的小白兔,弄个毛巾往头上一扎,两只手举在头顶,一跳一跳的样子很可爱。”
沈向洋多次回母校,还曾给母校的学生做过学术报告,他说: “我在南京读书长大,对家乡南京有很深的感情,特别是我在南京受到教育,有幸得到母校江苏省溧水中学、东南大学很多前辈老师的指教,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大。”
本科毕业后,沈向洋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;此后进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,师从Raj Reddy教授,1996年获CMU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,当年他博士论文就是世界上最早有关由照片转换成虚拟现实的研究,一鸣惊人,同年进入微软公司。
为什么我会留在微软?“告诉你我当年的那种激动。”沈向洋回忆,“1996年,我加入美国微软研究院,有一天我发现图形学领域最牛的Martin Newell离我只隔着4个办公室,特别激动,立刻冲到外面给老婆打电话: ‘Martin Newell离我只有4个办公室!’我实在是非常敬仰他。他每天都穿同样的绿色毛衣,就像扎克伯格、乔布斯等人的作风——也许成功人士都是这样。Martin Newell是超级天才,而我不是天才。微软有不少天才,这些人表现得都很低调,而且各有各的聪明方式: 一种是明面上的,就是什么题目都能快速解答;另一种聪明,是他能看出来什么东西能做成,并且沉得住气一年一年地去做。”
不抓住浪头创新,再牛的高科技企业也会“不见了”
在学术圈,沈向洋为人熟知的名字是Harry Shum。2013年11月14日,微软公司正式宣布,任命沈向洋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,而沈向洋习惯让员工直呼其英文名Harry,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认为他“极nice”。
“我觉得可以帮助到别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。微软的企业文化里就崇尚‘善良的本性、帮助别人的愿望、团队协作的快乐’,比尔盖茨是这样,大家都是这样。”沈向洋依然笑眯眯地说。
沈向洋的办公室不大、陈设也很简单,最“豪华”的就属嵌在墙上的一个电脑大屏,“可以远程开会,十分方便”。他风趣地说,“微软公司很简单,只有两个: 一个是人脑,一个是电脑,都是创造知识产权的。”日程表每天都排得满满的,沈向洋坦言“忙来忙去,最重要抓住两件事: 一是创新,二是人才。像微软这样的高科技企业,不创新,公司就会不见了。”他说这并非耸人听闻,“微软公司成立42年,而和我们当年一起成长起来的大公司,一半以上的著名公司都不见了,微软还屹立在这里,作为全球最大的高科技企业巨头之一不断向前发展争取更大舞台,靠的就是创新: 科技创新、商业模式创新、产品创新。”
“在这创新的过程中,你要敏锐前瞻到一些高科技领域的‘浪头’,比如从PC机的计算方式到云计算再到现在人人都在谈的人工智能,只有抓住浪头,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。”沈向洋说,在他这个位置,如何筑巢引凤是他每天都要思考和认真对待的事情,“不仅是不断招聘吸引人才,关键还要帮助人才在微软感觉到有用武之地,发展更好。”
耳濡目染: 父亲认真,母亲“大姐风范”
在沈向洋的老家和凤镇孙家巷南圩村民印象中,沈向洋是一个吃苦耐劳又孝顺的人,即使再忙,每年清明、春节,都要抽空回来祭祖、看望亲人。
回忆起故乡,沈向洋的脸上露出孩童般顽皮的笑容: “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,农村山清水秀,无忧无虑,很快乐!后来外婆希望有老师管管我,把我送到村里的牛棚小学,那条件真的艰苦,每天上学,都是一个肩膀挎着书包,一个肩膀背着板凳。但现在回忆起来,全是美好的回忆。我现在看到城里长大的孩子,反倒是很同情他们,哈哈!”
一路走来,沈向洋对父母和家乡师友常怀感恩之心。“父亲极其认真严谨,直到退休时他的工作上从来没有任何错误,我很佩服父亲;我母亲,她很有大姐风范,很善良,非常会照顾别人。我一直是家里老大,在外面工作,父母教育我要有‘大儿子精神’。”
提到小时候父母的要求严格,沈向洋十分坦诚: “我妈妈更为严格,有一次我考了第二名,妈妈叫我坐下来,语气既平和又严厉: ‘其他同学回家还要挑猪草放牛,你回家什么事都不做。为什么不好好学习?”我想想,的确是有点不好意思,确实应该更认真。可能我慢慢就形成了这个习惯: 尽我所能,做到最好。我那个年代,勤奋和努力似乎不用质疑,可我现在无法要求我在美国的子女,他们好像和我那个年代不太一样。”沈向洋感恩他那个年代的机遇,“没有恢复高考沈向洋 英文名,就没有我们那一代的命运转机。”
沈向洋说: “我父亲比较少讲话,但是关键时,主见都很正确。”小学毕业要不要离开家去读县中?最后一刻,父亲帮他改了志愿: 报考县中。命运就此展开新的一页。“离家读县中时,母亲泪流满面,严厉的母亲对儿子的期待和疼爱都藏在心里。”直到今天,沈向洋回想起那一幕,也禁不住言语哽咽。
沈向洋寄语“人文江苏”“科技江苏”,祝福家乡越来越好!
微软与江苏一直有非常好的合作
“微软和江苏一直有非常良好的合作,更不要说在江苏招到很多很棒的人才在微软工作,他们都非常优秀,我也很为他们自豪。”谈及江苏,沈向洋感到自豪。
微软与江苏的合作推进,形成了一张互融互通的战略网络——2003年,微软中国南京分公司落户南京;2006年,微软与江苏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,成立“江苏微软技术中心”,落户南京高新区;2012年,微软与无锡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设立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中心无锡中心;2013年微软又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署合作备忘录,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建立苏州分院;2016年6月,微软与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联手引入“微软云暨移动技术孵化计划”,重点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孵化平台。
沈向洋说,在微软公司未来10—20年的发展战略和蓝图中,中国市场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。微软也很希望在北京之外的中国其他城市再建一个研发基地,南京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明显,希望双方能在软件业产业发展、人才培训等方面,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,实现发展双赢。“目前,我们和东南大学、南京大学等都建立了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,下一步,我们将把与南京的合作延伸到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研发的各领域。”
“江苏人杰地灵,出过很多状元,可谓‘人文江苏’,现在发展更加是全面,更是‘科技江苏’。”语速飞快的沈向洋放缓语速寄语家乡: “我每次回家乡都看到江苏不断发展,家乡人幸福地生活,非常感慨,非常高兴,祝家乡越来越好!”说完这句,又觉得还不够,主动要求用家乡话再讲一遍,“大家好,我是沈向洋,出生在南京溧水,祝福大家好!”
这个搏击在世界科技创新最前沿,自身天分极高、又自言被“天才”环绕的人,强悍、亲和、逻辑缜密、语速飞快,日程表排得爆满但仍然神采十足,你时常能感受到他内心青春似的激情和那份对家乡的深情厚意。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沈峥嵘
Tags标签:沈向洋 英文名 沈向洋 乌镇 沈向洋 与天才同行的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