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字学 > 英文名字 > 东吴大学的校名、校门、校训

东吴大学的校名、校门、校训

投稿人:名字学起名网2020-10-31 16:10:40

图一

图二

图三

图四

图五

陈永生

校名

1900年5月,美国监理会的一些重要成员在田纳西州首府集会,决定在华成立一所大学,英文名“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”。鉴于当时监理会在华活动,主要在上海、苏州、湖州、南浔、无锡、常熟一带,且苏州已先后开办了存养、宫巷、博习书院,有办学基础,故拟定在博习书院旧址开办大学,中文名: “东吴大学堂”。1900年11月,监理会在上海年议会上,还制定了东吴大学堂董事会章程。至于为何使用“东吴”,不用“苏州”,有多种分析,但无统一的解释(见《东吴大学简史》等)。

1901年3月“东吴大学堂”正式开学,此后各项活动,创办各种刊物等等,都使用东吴大学堂之名,直到1912年1月19日,根据当时教育部的规定,其中有“令各学堂改称学校,监督、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”,所以改“东吴大学堂”为“东吴大学”(现苏州大学前身)。然而在实际执行中,东吴大学堂的名称,还时有使用,如1917年授予徐景韩硕士学位,文凭的正中上方,就印有“东吴大学堂”(现苏州大学博物馆,有复制件公开展出)。至于何时完全停止使用“东吴大学堂”,现在很少有人去考证。

关于英文校名“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”,实际在华几乎没有使用,而“Soochow University”,1900年就作为“东吴大学堂”对应的英译名(《东吴大学简史》30页)在使用,并逐渐被业内认同。虽然直到1908年6月,东吴大学堂校董会孙乐文等,申请将校名“Central Universi⁃ty of china”更改为“Soochow Universi⁃ty”,在美国田纳西州经州务卿签注生效,但实际早已使用多年。有学者认为,1873年开诊的“Soochow Hospital”,中文名“博习医院”,没有用“苏州”,亦为前例。

校门

在东吴大学早期的资料中,有关校门建筑的文字、照片资料较少,目前发现比较早的一帧(图一),但是没有附文字说明。如图所见,林堂已经建成,可证明为东吴大学堂的校门。校门坐北朝南,为4柱3门,柱高约3米。西侧门柱上有“学堂重地”,东侧门柱上有“闲人莫入”,但是没有校名的标志。此门建于何年?照片摄于何年?无确切的日期,但可以肯定照片摄于林堂建成之后(1903年底之后),牌楼式校门建成之前。

而牌楼式校门又始建于何时?目前也没有发现明确的记载,但在纪念东吴大学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文集《回渊》中,有两幅照片与校门有关。其中一幅为“入德之门”(图二),是4柱3门牌楼式。正中上方有“东吴大学”校名,署“翁同龢书”。根据《回渊》出版于1926年,此校门一定建于此前。校门入门至林堂路旁的树冠,比图一中的树明显茂盛,非经十余年难以生成,可以推测,此门大约建于1920年前后。另一幅为“古树参天”(图三),可看到牌楼式校门的顶部,还要在围墙南侧数米。校门前的路,就称天赐庄,路宽约5-6米,当时应属于“大道”了。在校门偏西侧路中央有一棵大树(保存到何时不详),多位童年就在校园生活的东吴校友,对大树记忆清晰(《东吴春秋》353页等)。校门对面围墙内,是景海女塾(1917年更名景海女子师范学校)。图三中,校门外还有几辆黄包车在等待客人,可见此处经常有人出入。

“入德之门”上的“东吴大学”校名,在1952年大学院系大调整后,被泥抹平,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“开封”。门上的“东吴大学”4个字,已不是翁同龢的字,但不知为何人所书。但近二十年来,许多报刊、著作等,论及东吴大学历史,往往将现存校门照片放在显著之处,从研究东吴大学历史、展示史迹来看,应避免将重建(塑)之物误为初建。

抗日战争期间东吴大学被日本侵略者占用,建筑物和设备遭到破坏,将校门移到天赐庄道路上,改为坐东朝西(至今没有校门被破坏的照片)。抗战胜利后复校,1948年5月,戊辰级(1928级)返校聚会之时,议决由本级学生筹资,原处重修,当年完工。现在最东侧门柱上镌刻: “民国三十七年戊辰级重建”。1949年前,大学的“级”,是指毕业的年份,即现在所称的“届”。

关于“入德之门”上的翁同龢书写的校名台湾东吴大学英文名,原来的墨宝,是“东吴大学堂”还是“东吴大学”?鉴于翁同龢1904年已经过世,难以预见大学堂改为大学,不会预留墨宝。这样,“东吴大学”4个字,可能是“东吴大学堂”舍去“堂”字?此间,亦有学人提出,是从翁同龢的书法作品中“剪贴”而成,但按百年前风气,可能性较小。

校训

东吴大学早期没有中文校训台湾东吴大学英文名,在牌楼式校门的背面上方,有英文校训: “UN⁃TO A FULLGROWN MAN”(图四),这引自《圣经》“以弗所书”第四章,其意为: 为社会造就完美人格者。东吴大学英文校训(如在圆形校徽上)直到1949年仍然为: “UNTO A FULLGROWN MAN”(全文大写),与现在苏州大学、台湾东吴大学的英文校训“Unto a full Grown Man”书写不同,这可能由《圣经》的流行版本的差别所致。

中文校训是在杨永清执掌东吴大学之后,根据1926年大学院颁布《私立学校规程》的规定,教会学校属于私立学校之列,“不得以外国人为校长”。时任东吴大学校长的文乃史在“彻底收回教育权”的声浪中,于1927年3月1日辞去校长职务。8月底东吴大学董事会通过由本校第三届毕业生杨永清任校长的决定。杨永清就任后,进行一系列改革,如决定从1929年起,“东吴正式文凭,概用中文”,并增加中文校训等。杨选用了“养天地正气,法古今完人”为正式的中文校训。1929年后,中英文校训并存。

杨永清所选择的“养天地正气,法古今完人”是蒋介石提出来的。蒋在1923年1月请孙中山先生挥毫成书,原件现存台湾中正纪念堂。镌刻到校门(背面)上的字(图五),是何人所书?有学者专文进行过探讨(《苏州杂志》2003年3期),未有定论。从书法笔迹看,孙中山、杨永清所书中文校训,与镌刻在校门上的字,都不相同。究为何人所书,难定。

另据东吴校友回忆,校门上的英文校训在1951年就被涂抹,并且刻上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字样。校门上“东吴大学”校名、中文校训,后来也被水泥所封,仅留下校门正面最左侧下方“民国三十七年戊辰级重建”之铭。改革开放后去除封泥,显示“东吴大学”校门上的校名、中文校训,但英文校训上封泥未除,至今仍为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所覆盖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